臭氧知识

臭氧知识 ~臭氧基础知识

概述 : 臭氧的称谓同它的独特气味早记载于荷马( Homer) 的长诗 " 伊里亚德和奥德赛 ”( Iliad and Odyssey)里,他注意了伴随雷电产生的这种气味,并把他的印象写了进去。因此在圣经第 12 章奥德赛第 417节里,有丘比特(Jupiter) 用雷电击船,船内 “完全充满了硫黄臭味 ” 。 

1785 年德国物理学家冯·马鲁姆(Van Marum)用他的大功率电机进行试验时发现,当空气流过一串电火花时,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。克鲁伊克仙克(Cruikshank)1801 年观察到水电解过程中在阳产生同样气味的气体。 

    1840 年荷兰的科学家舒贝因(Schonbein)向慕尼黑科学院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宣告了臭氧的发现,他在电解和火花放电试验过程中曾闻到一种独特的气味,他还指出,在闪电过后亦可闻到同样的气味。舒贝因断定这是一种新物质产生的气味,他把它命名为“Ozone”( 臭氧 ) ,取自希腊字 “Ozein” 一词,意为“ 难闻 ” 。 

    1845 年,德 · 拉 · 里韦(De La Rive) 和马里亚斯(Marignac) 通过用纯氧电火花作用获得了臭氧。 1848 年亨特( Hunt)根据当时所了解的臭氧的性质得出他的判断,预言臭氧为三个原子氧。1860 年安德鲁(Andrew)和泰特(Tait)发现氧气在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体积减少。然而当臭氧转化为氧气时恢复到原有的体积,同时还发现少量的汞或金属银具有分解臭氧的能力。 

1866 年索雷特(Soret)利用通过电解得到臭氧和氧的混合气体进行试验,断定臭氧的密度是氧的1.5倍。为验证此结论,索雷特测定了臭氧向空气中扩散的速率,并将其与同一方法测定得的二氧化碳扩散速率相比。估算出臭氧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,发现它存在着与 CO2: O3 = 44:48 完全一致的关系。 

1857 年,冯 · 西门斯(Von Siemens)研制出了臭氧发生管,臭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。这种类型的臭氧发生器,成为当时大量应用的放电臭氧发生器的原型。西门斯 第 一台臭氧发生器基本上是由两根玻璃管构成的,外管外壁和内管内壁均用锡箔覆盖,空气原料气流从环状空间通过。内管内壁和外管外壁的金属表面联结到电感线圈或电机接线柱上。用这种装置,干燥氧气的3 %~ 8 %可能转化为臭氧。布罗迪(Brodie) 和伯塞乐(Bertholet)采用此种设备的改型,他们都用电解液取代金属电级给臭氧发生过程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。 

1868 年霍尔曼( Hollman )研究了臭氧的热化学特性。把不同的气体(H2 和C2H2)在纯氧气体中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,与同一气体在臭氧气体中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相比较,发现有臭氧存在时释放的热量总要大一些。由于知道O3 /O2混合气体浓度(1 %~ 2 %质量)以及臭氧存在时放出的热量,就能计算出每克臭氧变成氧气所放出的热量。他求出分解臭氧产生 17.064kcal/mol(1kcal=4.18kJ ,下同 )。这大约是目前采用值的一半。此后 1876 年伯塞乐测定得出值为29.6kcal/mol 。 

1908 年杨( Jahn )求出的值为 34.0kcal/mol。由于臭氧是一种吸热化合物,使人们试图用热工艺来设计臭氧发生器,但这一设想由于臭氧在高温下快速分解而告失败。气态臭氧的自然分解在室温下需要数小时,然而当臭氧溶于水时将以较快速度分解,分解时间一般以分钟计。在水中臭氧的稳定性受水质的影响很大。蒸馏水中臭氧的半衰期大约为25min ,但在二次蒸馏水中,即使在 20℃ 下,经过 80min 也只有 10%的臭氧分解,若在水温接近 0℃ 臭氧变得很稳定。由于臭氧在水溶液中分解率的差异,有关臭氧在水中溶解度值亦逐步确定。 1873 年舍内( Schone) 得出溶解度值为 0.366L/L ( 18℃ )。 1874 年卡里乌斯(Carius) 得出值是 0.834 ( 1℃ ), 1894 年梅尔弗特( Mailfert )求出以下值: 

温度 /℃0        11.8   15    19     27     40    50     60 

    溶解度 /(L/L)    0.64   0.50  0.456  0.381  0.27  0.112  0.031 

    0.00以上溶解度值大约为氧气的 10 ~ 15 倍。因低温对臭氧稳定性的影响很大,所以在低温条件下产生臭氧的工艺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。豪特福伊勒( Hautefeuille) 和夏皮斯( Chappuis)在级低温度下通过氧气放电得到高浓度臭氧,在 0℃ 下得到含量为 14.9 %(质量)的臭氧,在  -23℃ 下臭氧浓度为 21.4 %。后 来通过 -100℃ 下对富臭氧氧气气体施加 125atm ( 1atm=0.1MPa)  压力,成功地生产出液态臭氧,为深靛蓝色液体。气态臭氧须在持续冷却地条件下慢慢加压,否则会发生爆炸。 

1887 年奥尔左斯基( Olszeuski) 测定了臭氧的沸点,在 -106 ~ -109℃ 范围内, 1898 年鲁斯特( Troost) 测定为 -111.9℃  。现在臭氧沸点值采用的是 -111.9℃ 。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臭氧消毒的特点

1.高 效 性。由于臭氧是气体,通过气体弥漫它无孔不入,包容性好,克服了紫外线灭菌存在的诸多死角的特点,可以达到全方面快速 高 效的消毒灭菌目的。不仅如此,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除霉、腥、臭等众多异味的功能。

2.高洁净性。臭氧快速自然分解为羟基与氧的特性。是臭氧作为消毒灭菌剂的独特优点,在消毒氧化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残留物,解决了其他消毒剂在消毒使用中而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,同时又省去了消毒结束后的再次清洁。

3.方便性。臭氧灭菌装置一般安装在洁净室内和空气净化系统中。根据所需的灭菌浓度及时间进行灭菌装置的设置,操作使用十分方便。

4.经济性。通过在一些相关行业的使用及运行比较,臭氧消毒方法与其他消毒方法相比,具有更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应用比较成功的有:对管道容器的消毒,利用 中 央空调净化系统对洁净区的消毒以及制药企业用水消毒。而臭氧消毒却避免的其他消毒方法产生的再污染。节省再次清洁的珍贵水资源。

提取臭氧的主要方法

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:①电晕法    ②水解法

     电晕放电法就是模仿自然界雷电产生臭氧的方法,以空气为原料,通过人为的高压电场作用产生电晕放电,该过程就是臭氧产生的过程。目前市场上运用比较多的就是电晕法技术。此技术在制取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(NOX) 和电磁波污染。

     水解式臭氧发生方法是目前先进的臭氧制取技术,与其他方法完全不同。它以水为原料,用低压直流电电解去离子水,使水在特制的电级阳级区失去电子,表面形成羟基自由基。从而使产生出来的臭氧浓度高达25%,能完全满足消毒需要,并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,同时产生对人体有益的氧气。与电晕法相比,有它独特的优势。也是当今纯度浓度高的臭氧制取技术。